🗒️观《长征第一渡》感
2024-6-7|2024-6-27
pppwaw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知行合一”这个tag终于找到了它的用处。
今天在于都看了《长征第一渡》,感想十分多。因为我自己也搞过一次话剧,我自己负责的部分是十分失败的,所以来分析分析,找找经验。
音乐
既然学了点音乐,那就要从音乐讲起。整场话剧的音乐、音效用的十分多,主要是以弦类乐器为主,辅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钢琴在各类配乐中的问题主要是太全能了,而且音色很多时候不适合配乐,太干脆了。有些场景的巴赫会比较好用,其他的音乐家的很难用。这场话剧中,弦类乐器我估计是以各类提琴为主,主要是来表示人物内心纠结,同时也突出一种紧张的气氛。吹类也有营造紧张气氛的用途。打击类的用途就更单一了,增强低频区,增加气势。同时也可以看出来,这场的音乐都是特别设计的,很少有套用。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话剧使用了很多的枪声音效,没听出来有很明显的重复。而且在侧方有个音响,里面会出来机枪的声音,立体感极强。
还有一个,里面有一个雨里踩踏的声音,对当时的场景特别搭。尽管演员没特意按照那个节奏踩,但是意境是有的。这或许启示我们,有的时候演员表演未必要完全符合音效,差不多就行。
道具
这场话剧的成功,一半都要归功于道具组。同时通过表演也能看得出来,这个场馆基本就是为了这场话剧而定制的。
最外面是一条水道,上面有一座可伸缩浮桥。
往里面,是一个能够高低倾斜的大平台。
抬头,上面有一个大幕(如第一张图),和一个白慕,白慕前面是一张透明显示幕,如下图这个树。
上面还有一堆挂的,比如草鞋、铁索、人等
借助这些道具,他们就可以完成很多看起来很震撼的效果。同时,大幕+外幕的方式又给收拾场景留下了空间。他们相邻两个场景都不在同一幕,就是为了利用这个时间来准备下一幕的内容。两幕三空间不断轮换,创造出了一种近乎无缝的衔接。似乎大幕里面还有一张透明显示屏,他们用这两张显示屏来播放下雨,真的做出了一种被雨雾包围的感觉。同时,他们还拿透明显示屏来显示字,做出一种悬在空中的感觉。
能够高低、分开、倾斜的舞台也为这场话剧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例如在里面有一幕爬雪山,就是把舞台倾斜起来,让演员在上面攀爬,从而给观众更为真实的感觉。倾斜的舞台,也更能让观众看到舞台上面的水平分布,便于更好的理解剧情。
剧情
如果问我这场剧最让我震撼的点,我会选择“呼应”。整场话剧以一个老妇人划着船出场开始:“你等过人吗?等了多久?”抛出问题,自然引入故事。很快的,进入了战斗场面,所以一开始我并没有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只是以为是一个引子。直到后面,横跨了三大幕,红星升起来了,新中国建立了,我本以为这场剧就要结束了,没想到她又出来了,还是这三个问题,同时通过年轻时候的老妇人(即英姑)也对这三个问题做出了解答,进一步升华。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感受到发自内心的震撼,埋在开头的伏笔终于在这里提起。这场剧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线索:树。在前面,两人对话阶段就多次出现这棵树,取一个”树下“的意境。但在后面,老人出来问问题的时候,树木颜色快速轮换,象征岁月变迁,而老人坐在椅子上等,十分感人。再之后,在大树下,老人回忆起之前的告别,一幕一幕亮起,更令人落泪。一个首尾呼应,一个贯穿全场,两个呼应撑起了剧的骨架。
第二个点,就是”群像“。本剧第二幕”八万六千个道别“非常出色的运用了群像的手法,在舞台上七八组人星罗棋布,虽然道别的内容不同,但是都情真意切。同时也突出了主角英姑和长生的道别。以点带面,展示出了当时大家跟孩子道别的情态,令人心生敬意。在结尾,同样的内容,还有一个群像,只不过后面这个是对前面的回忆,也就是前文说的”回忆之前的告别“。厂上星星点点的黄光照出了先辈们的道别,活下来的人却只能在旁边看,这种无力感令人落泪。
剧情设计上,这场剧主要描写的是发生在于都的事情,也就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准备撤走的事情,所以用了很大一部分笔墨来描写”搬走“这件事,再略述了一下后面的重要大事,包括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等等。但是在叙事上,却跟着男主角“长生”走,以长生为男主角叙事,再时不时穿回女主角英姑上。
摘自评论:
重点创意就是在长征途中的关键时间节点都与于都河渡口出发的故事产生前后时空上的关联,将场景“广角化”,将人物“特写化”。在遵义会议那一场戏中,无边无尽的雨蔓延在剧场中,也压在每一位红军战士的心头,有一位战士说,长哥我们还要走多远,我们要去哪里?长哥总是坚定回答:不知道,跟着走。这正是历史的真实和诗意的时空对位。
还有个重要的点,就是文中的主要物品:绑了红丝带的草鞋。很奇怪,草鞋似乎是红军,尤其是长征红军很重要的一个象征,以至于我们先去学了编草鞋,又看了这个关于草鞋的故事。这个草鞋是作为定情信物送给长生的,后来长生一直携带在身边,甚至说“有了这双草鞋,我就像刀枪不入一般没受过伤”,说明了这双草鞋对他们俩意义之深,后面的双方独白/对话也多次提到它。
除了叙事内容之外,叙事方式也很有特色。定位为“史诗剧”的《长征第一渡》,在叙事上结合了叙事和舞蹈,在需要展现人物间关系的时候用对话,在需要展现人物与环境间、人物本身性质的时候用舞蹈,更与舞台本身的特技结合,十分丰富了我们的观看体验。在导演的手下,人物不仅仅是一个叙事主题,更是一种“配菜”。比如在最后,长生把战友们都拖出草地,此时后面升起来几排战士都在敬礼,同时红光打满。虽然这些人没有说话,没有参与到戏中,作为背景板,但这也能,甚至更能凸显出主角的精神与品质。
红
在故事的结尾,新中国成立,屏幕上闪闪发光。之后尾声,老奶奶走出来提出三问,然后天空中落下了几十上百双草鞋,然后后半场折起,显示出烈士名字,老奶奶趴在长生的原型的名字上,在场观众无不感动。然后,天空中落下来许多勋章,许多红军战士走出来向大家挥手,屏幕上也出现了习总书记的指示。就此,《长征第一渡》完毕。
讲道理,中国人,或者说有良心的中国人,其实并不反感红色宣传,尤其是这种特大历史事件的红色宣传。然而,观众们能吃饭,不代表能吃矢,仗着政治正确大搞假大空、个人崇拜的比比皆是,宣传口如何打造出观众们爱看的红色宣传便成了一个“难题”。好在这部剧的宣传们没有浪费这部剧的宝贵素材,没有把它变成一份假大空的歌颂剧,而是”离红色而写红色“,通过支持战士的乡亲,通过战士艰苦卓绝的插旗,通过爬雪山过草地中的互帮互助,把红色精神浸润在剧里面体现出来。甚至说这部剧直到结尾升华才第一次提了主席(x),表现了主创团队们的真才实干。在我看来,只有这种用真实示例去打动人心的好剧本,才能真正的把红色精神贯彻到人心中。
总结
总的来说,这部剧不愧”史诗剧“的名头,生动表现了红军的精神样貌,体现了崇高的道德品质,令观众大呼过瘾。相信在将来,这类脚踏实地的红色故事,能够越做越好,越做越多,真正达到在新时代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的目标。
Loading...